同为总人口超10亿的农业大国,印度每年都能向海外出口大量粮食在线股票配资门户,强势跻身世界十大粮食出口国榜单。
而我国却正好相反,在亩产远超印度的情况下,每年还要在全球各地大量买粮食,才能将将满足国内所需。
两国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?
2025年3月6日,中国青年报以《40年,这只“饭碗”增重一百公斤》为题,深情讲述了中国粮食产量提升历程。
在该篇文章中,最引人瞩目的数字,就是2024年,中国“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”。
如此庞大的数字,意味着我们已经将“饥饿”两个字,从这片土地上赶了出去。
但同时,海关总署又公布,2024年我国全年累计进口粮食约15753万吨。并且这个数字,较往年还降低了2.3%。
若把眼光放到前几年,进口粮食数字只会更大,不会变小。
与我国形成强烈对比的,则要数印度的农业数据。
2024年,印度总耕地面积约为27亿亩,比我国的19.29亿亩,高出足足三分之一。
印度国内失业率常年居高不下,绝大多数人都还在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,这意味着印度完全不缺农业劳动力。
庞大的劳动力和世界排名第二的耕地结合在一起,却只产出了3.3亿吨粮食。
如果按照14.17亿人口来算的话,印度202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,还不足240公斤,远低于400公斤国际人均粮食安全线。
在全球饥饿排行榜中,总共只有121个国家参与调查,结果中国排名第17位,印度排名107位。
由此可以看出,印度国内饥饿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,如果想保证国家安全运转,那么他们每年都需要向外界进口大量粮食。
可魔幻的是,去年印度出口粮食,将近2000万吨。正好跟中国形成鲜明对比。
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,基本可以从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三个方面说起。
先说天时。
尽管近些年中国国内多地发生干旱、洪涝等灾害,但整体上降雨量还是相对平均。
几大粮食主产区,基本一年四季中,有三个季节都能得到雨水补充。
不少地方都能实现一年一熟,两年三熟,甚至是一年两熟。
而印度则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,全年降雨量虽然看着高,可基本集中在雨季。
在线股票配资门户
造成的结果就是,雨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,一不小心粮田就被淹没。
旱季则一滴雨都不下,加上高温炙烤,许多粮食只能活活旱死,完全熬不到成熟季节。
相对恶劣的气候环境,给印度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。
再说地利。
中国国内有多条大河,其中长江水系、黄河水系、三江水系等等,都能在干旱时期代替雨水,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。
就算是相对干旱的西北地区,也有昆仑山、天山上融化的雪水作为补充水源。
而印度的恒河、印度河等大号水系,基本都集中在北方邦。
广大南方地区,常年遭受干旱与洪涝双重威胁,无法得到缓解。
最后再来说说人和。
早在中华文明发源时期,治水就已经登上史书,成了文明构成里的一部分。
此后几千年下来,历朝历代都在水利建设上做过巨大努力。
建国后,我们又先后完成了水利工程建设、人工调水工程。并在灌溉技术、人工降雨、化肥产业、农业机械产业等方面,取的突破性进展。
在一系列“科技与狠活”的帮助下,中国粮食亩产量节节攀升。
尤其是在袁隆平发明出杂交水稻技术后,中国基本不用再为粮食问题发愁。
而印度迄今为止,还处于表面上的统一、实际上的各自为政。
印度中央政府没办法集结人力物力,实现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投入,自然也就没办法发展农业生产力。
同时,种姓制度又让印度的土地大半集结于地主之手,庞大的印度农民都是佃农,生产积极性深受打击。
尽管尼赫鲁、英迪拉等印度政治家都为此做出过努力,但就结果而言,他们并没能从根本上,改变印度农业结构。
再往后,印度统治阶层干脆和地主阶层勾结在一起,不断对佃农进行盘剥,以充盈利益集团的钱袋子。
印度总理莫迪
如今,印度政府正想方设法积攒外汇,换取国内发展所需的技术和产品。可偏偏印度本身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工业产品。
于是,粮食这种硬通货,就成了换取外汇的主力军。至于大批量卖粮食,会不会加重国内饥荒?
高种姓和既得利益者们,才不会在乎。
可以预见,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前,印度的粮食问题很难得到解决。
就算以后印度真的发展出了强大的工业,并反哺到农业身上。
可只要种姓制度还存在,土地还在地主手上,印度的农业就仍然是“无根浮萍”,稍微泛起些涟漪,就会轰然崩塌。
与印度相比,我国农业发展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,都在飞速提升。
我们的亩产量相当高,主粮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,不必担心粮食安全问题。
每年从外国进口大量粮食,更多是为了给畜牧业提供饲料,以及满足人们额外的食物需求。
例如,占据进口额相当大比例的大豆,就是我国用来做食用油的主力军。
进口的大批玉米,许多都会迎来做动物饲料,或是制作酒类。
还有各种各样的肉类、水果类,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“享乐”,而非“生存”。
随着我国耕地开发越来越广泛,我们自身可出产的粮食将会进一步提升。
现在新疆已经养起了鱼和螃蟹,海水稻研究也在持续推进中,甚至不少网友都在琢磨,月球上到底能不能种粮食。
从这里就能看出,哪怕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,我们也不会放弃对农业生产的持续投入。
粮食问题是关乎生存的根本问题,中国人永远不会拿饭碗开玩笑。
当下,印度高层为了政治妥协,在粮食问题上与印度群众背道而驰,迟早会遭到反噬。
对此,屏幕前的你有什么看法呢?
深度!2024年我国粮食进出口情况分析(含进口来源)——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
40年,这只“饭碗”增重一百公斤——中国青年报
国家统计局关于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
1.4万亿斤、3300万人……我国“三农”工作2024年交出亮眼答卷——光明网
印度出口创历史新高,贸易实力显著提升——商务部
在线股票配资门户
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